环保部门如此动作,让各大车企为之震动,而最过于震动的,却是那些国际供应商们。
在华夏的发动机市场中,近些年来发动机的年总产量已经突破三千万台。
这样庞大的数据看似辉煌,只不过在这样大基数的数据中,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占比,却不足百分之十。
这就意味着,依赖于合资技术或者合资生产的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虽然许多媒体人以及媒体机构,喜爱往自家脸上抹金,频频喜欢报道以'华夏芯';占据国内半壁江山、华夏造发动机走向世界等主题的文章,但从根本的属性上来看,这些无不是自欺欺人罢了。
更为令人深感作呕的是,由于部分媒体的引导,让一些不明所以的消费者认为,那些带着'华夏芯';光环的发动机,是纯正的国产货。
这样以来,对于许多有'国货情怀';却不明就里的部分消费者来说,贴上国货标签的产品,自然就增多了对他们的吸引人。
国内发动机市场看似繁荣至极,只是这背后却有着许多令人深深无奈却又无从改变的落寞。
正如这次环保部门提高排放标准一般,一直以来,国内市场发动机的排放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
不是环保部门不愿将标准提升上去,也不是消费者迟迟拖着后腿,让尾气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有部分汽车保有者,可能对于现行的执行标准吐槽不断,但这背后最为根本的缘由,却是那些国际供应商们。
对于华夏的工业市场,不论是哪一行业的,似乎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那些外来供货商来,在将产品投放时,似乎都会玩上一手'降级';手段。
即任何产品技术或者产品批次,总是会选择与他们最新推出的主流技术或者产品低上一个或者几个级别。
这样以来,刨除技术控制、政治等因素以外,最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可以更多的创造利益和价值。
至少,当整个华夏市场上的产品都出于低一个级别以上的存在时,他们就可以利用原本本应淘汰的技术,创造更多的利润。
这也符合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用尽各种手段来摄取最多的利益。
只是这一次环保部门猛然提升的排放标准,却如当头喝棒一般,直击那些国际供货商的面门。
排放标准一旦提升,就意味着老旧技术的淘汰,技术上的更新换代自不可少,那原本将利益最大化的打算,也要受到阻扰。
并且随着这一次的排放标准提升,似乎也在释放着更多的讯号。
华夏汽车市场,似乎不再是之前那个任意割肉的市场了。
要知道,从上个世纪末,华夏引起排放标准,并从新世纪全面执行后,标准更新换代的频率一般为三年左右的时间,并且会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采取一定的期限延长执行。
而如今刚开始全面执行的国五标准刚刚落地,不到一年的时间,新国标一级标准就猛然出世,这不得不让众多供应商开始惶恐起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